10月将至,螃蟹应该怎么吃?这种螃蟹一口别吃(不是死蟹)
入秋一到,朋友圈已经有人实现螃蟹自由了,清蒸、香辣、红烧,吃法可谓多种多样,外卖和电商上,随手一搜还有专门店,确实很诱人。
但作为严谨又爱吃的谷老师,我得先泼一盆凉水:美味之外,新闻里因为吃螃蟹方法不当,上医院的真实案例也在增加。
是的,这种做法就是生腌!
新闻曾报道:浙江宁波一位阿姨自制生腌蟹,一家三口先后不适,阿姨突发脓毒性休克,生命垂危,被紧急送入ICU抢救。
▲图源:新闻截图
相关话题还冲上热搜;多家媒体跟进提醒,别把“冷藏+调料”当成护身符。各地疾控部门也陆续发布提示,点名这类吃法存在健康风险;就连艺人疑因突发食物不适取消活动,也被媒体猜测与“酱蟹”有关。
▲图源:新闻截图
总之,“鲜到飞起”和“去医院排队”有时只隔着一道“生”与“熟”。那生腌为什么会带来这么严重的问题?让我们说道说道~
一、生腌,到底“毒”在哪里?
1、寄生虫危害
先说淡水蟹:像溪蟹、石蟹、大闸蟹这类,常当肺吸虫(学名“卫氏并殖吸虫”)的“顺风车”,人吃了生的或半生的,幼虫能穿肠过腹一路“搬家”。
寄生虫多数住在肺里,引起反复咳嗽、胸痛、咳血;要是“误闯”脑部,还可能出现头痛、抽搐、偏瘫等更麻烦的问题,而且这种虫子在人体里感染可达约20年,不声不响地耗着你[1-3]。
寄生虫生命周期▽
▲图源:参考文献[3]
再看广州管圆线虫,原本寄生在蜗牛、鼻涕虫,蜗牛,还有淡水虾蟹都是它的中间宿主,别说是生腌了,吃半熟透的,都有机会把它请进脑膜,出现恶心、剧痛性头痛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脑膜炎,想想都头皮发紧。
▲左滑查看血管圆线虫(图:参考文献[4])
河蟹要注意,但别以为海蟹就安全:海水里寄生虫少≠没有,异尖线虫在海洋食物链里很常见,人不算它的真正宿主,可被吞下后一样会在胃肠壁作怪,导致剧烈腹痛、呕吐、腹泻,有的人还会对虫体蛋白产生过敏,出现荨麻疹甚至过敏性休克,这些都在临床里被反复记录过[5、6]。
所以说,生腌的“鲜”和寄生虫的“险”,常常就是一盘菜的距离。
2、细菌感染危害
除了寄生虫要注意,生腌搞的“幺蛾子”还有细菌感染。生腌蟹的“鲜”背后,细菌最爱来凑热闹。
海水里本就住着两位常客: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。它们在温暖季更活跃,附着在蟹壳、蟹肉里并不稀奇,生腌这种没经过高温的吃法,等于给它们一次“搭车进人体”的机会[7-9]。
副溶血性弧菌多表现为急性肠胃炎——肚子绞着疼、拉肚子、想吐,来得快也折腾人[7,9];
创伤弧菌更凶,吃进去后不仅能引起发热、腹痛、呕吐,还可能进入血液,出现低血压、皮肤起血疱甚至坏死等重症,高危人群(如肝病、免疫力差)风险更高[7,9]。
还有沙门氏菌,它在加工与运输环节可能污染螃蟹,导致发热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出现菌血症,老人、孕妇和有基础病的人更容易中招[10]。
所以,当我们夸生腌螃蟹的肉质嫩到会颤,也要知道这份嫩,可能意味着细菌仍在场,危害从肚子翻江倒海到全身感染不等。
二、别以为酒精、盐就能杀菌消毒
▲图:摄图网
说了这么多生腌的食用危害,可能还有人以为能通过处理方式保证安全。
但是,生腌时洗净+调料+冷藏只是让味道住进去,做不到真正的杀菌。酒精要到约70%~75%才行,家用白酒四五十度还被料汁一稀释,根本没戏。
而且就算是医用酒精,也不是对所有病原都“通杀”,比如某些细菌的芽孢就杀不死[7,8]。
加盐和酸也不靠谱:像副溶血性弧菌本来就是嗜盐菌,高盐反而让它更舒服;酸确实能抑制甚至杀死细菌,但是它也做不到通杀。
低温同样靠不住:冷藏只是拖慢细菌生长而不是杀死细菌,像弧菌在低温下能存活,回温后很快就会活蹦乱跳;冷冻也不是百分百灭菌,再说了解冻时还可能感染细菌[7,8]。
所以,别指望“酒、盐、低温”就能放心吃生腌,不靠谱。